技术要求
4.1 支撑环间距
笼式框架由支撑环和纵筋组成,支撑环之间的距离应在150~200mm范围,可在框架长度内均匀分布,也可在框架二端按排分布后的余数。支撑环线材的直径应大于纵筋线材的直径。
4.2 纵筋间距
笼式框架如用于化纤针刺毡滤袋的,纵筋之间的距离应≤40mm,如用于玻纤机织布滤袋的,纵筋之间的距离应≤20mm。
4.3 焊点:滤袋框架所有的焊点均应焊接牢固,不允许有脱焊、虚焊和漏焊。
4.4表面光洁度
滤袋框架与滤袋接触的表面应平滑光洁,不允许有焊疤、凹凸不平和毛刺。
4.5 表面处理
滤袋框架表面必须经过防腐蚀处理,根据不同需要进行电镀、喷塑或涂漆,如用于高温,其防腐蚀处理应满足使用温度的要求。
4.6直径公差
圆袋框架的直径公差应取负公差,应≤框架直径的1﹪。
扁袋框架的端面尺寸应取负公差,应≤其周长的1﹪。
4.8长度公差
长度公差应取负公差。应≤框架长度的2‰。
4.9滤袋框架垂直度公差。
垂直度公差应取负公差。应≤框架长度的2‰
5 检验规则
5.1支撑环间距
用游标卡尺测量每相邻两只支撑环的间距应符合4.1项的规定。
5.2纵筋间距
JB/T5917-XXXX
用游标卡尺测量每相邻两根纵筋间距应符合4.2项的规定。
5.3焊点牢固度检验
将圆袋笼式框架一端固定,将另一端扭至60度保持15秒,然后放松,框架能正常恢复,并无脱焊现象。
5.4表面光洁度检验
5.5圆袋框架直径公差检验
用游标卡尺在圆周上均分的测量四点,其平均值的偏差应符合4.6规定。
5.6扁袋框架周长公差检验
用钢卷尺分别测量滤袋框架的四边、其周长偏差值应符合5.7的规定。
5.7长度公差检验
在框架的头部端面至底部端面的圆周边均分的用卷尺测量四点,其每点长度的偏差应符合4.8的规定。
5.8垂直度公差检验
将滤袋框架口的端面放在水平的平板上,使其垂直于水平面,并在其边上吊挂一吊线重锤,用直尺分别测量框架的上部和下部边缘与吊线的距离,其差值应符合4.9的规定。
5.9载荷检验
将试验滤袋框架套入整只针刺毡滤袋后,再套入同样大小的厚塑料袋,框架口密封后加上3000Pa负压,历时1小时后,滤袋框架应无变形、弯曲、脱焊。5.10.1由生产企业质量监督机构对出厂滤袋框架的外观检验应进行逐只检验。要求滤袋框架外表防腐蚀层完整、无剥落、划痕、毛刺、凹凸不平,纵筋无弯曲、脱焊、虚焊和漏焊。
5.10.2对每批量滤袋框架随机抽取数量不得少于5只,多不超过30只的滤袋框架。按本标准中的5.1~5.7项进行检验,如有一只不合格,应加倍抽样检验;如仍有一只不合格,该批产品全部返工,并经逐只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5.11 型式试验
5.11.1有下列情况应进行型式试验:a. 首批生产的滤袋框架。
b.
当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工艺和使用的材料发生变化时。
c. 成批生产的滤袋框架应每年进行一次。
d.
上级质检部门有要求时。5.11.2取样方法
从成品中随机抽取数量不少于3只,多不超过10只的滤袋框架进行试验,如有一只不合格应加倍取样试验,如仍有一只不合格,该批产品全部返工,并经逐只试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5.11.3试验内容
按本标准中的5.1~5.9项的规定进行。
6 包装、贮存和运输条件
6.1 包装
6.1.1
滤袋框架一端应有合格标志和厂名。
6.1.2 滤袋框架如随除尘器出厂,可组装在除尘器内,不另行包装,但滤袋框架悬空一端应固定。
6.1.3
滤袋框架单独出厂时,应套有塑料袋或纸包装,必要时应装箱,箱或袋外应印有标志,内容包括,厂名、品名、规格、
量和出厂日期。
6.2 贮存和运输
6.2.1 运输途中滤袋框架应可靠固定,不可重压,避免碰撞和冲击,并要防止雨淋和浸水。
6.2.2
贮存时应避免腐蚀性气体,并有防止雨淋和浸水的措施。